
近日网上配资股票网,特斯拉创始人埃隆・马斯克对于“太空算力”的讨论,又让这一领域火热了起来。
事实上,不止是马斯克,已有越来越多的AI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。11月2日,英伟达将H100 GPU成功送入太空,谷歌则在11月5日宣布将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卫星,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。
中国起步则更早。今年5月份,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首批12颗太空计算卫星送入太空,这是人类首次在近地轨道构建起分布式算力网络,开启“太空计算时代”的新纪元。
为何全球纷纷将算力投向太空?这项前沿技术究竟有何优势,为何能引发全球竞逐?未来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?记者就此梳理三大核心问题,为读者深度解读。
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,实现特定场景由“天数地算”向“天数天算”转变。 (图源:新华网)
何为太空算力?
展开剩余71%太空算力,通俗来讲就是将计算资源部署在近地轨道、地球同步轨道等太空环境,构建“太空数据中心”,实现数据采集、处理、存储与输出的全流程在轨完成。其核心载体是由卫星计算集群、星间通信链路、能源供应系统及在轨运维平台构成,打破了传统“卫星采集数据—地面处理分析”的模式局限。
传统的“天感地算”模式通常由卫星采集信息回传,由地面解析处理,但这一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、带宽等因素,90%以上的卫星数据因此被丢弃,时效性也很差。而太空算力中心则通过在轨完成数据清洗、分析与智能提取,仅将最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和决策信息回传地面,使数据传输量大幅降低,实现从“事后分析”到“实时响应”的转变,实现了“天数天算”。
为何要将算力从地球搬向太空?
生成式AI爆发式增长背后藏着一个关键角色——数据中心。它的“胃口”大得惊人,一座大型数据中心年用电量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市居民用电量的总和。以谷歌为例,每年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的电量为23亿度,相当于美国一个州首府所有家庭一年的用电量。数据显示,到2030年美国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容量将超过200GW,占美国总电力产量的40%。难怪马斯克都要感叹,未来人工智能行业将由“缺硅”变为“缺电”。
此外,耗水问题已成为制约数据中心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。要训练AI就得有强大的算力中心,而算力中心要运转,就得有液冷散热系统,这都得用到水。科学家预计,到2027年,全球人工智能可能需要4.2亿—66亿立方米的清洁淡水,这比4-6个丹麦或一半英国的年取水总量还要多。
而“太空数据中心”则可以完美解决这一能源问题。取之不竭的高强度太阳能将成为最好的动力源,且不受大气影响,发电效率可达95%,为地面5倍。同时深空温度约为-270℃,只需部署导热材料即可完成散热,无需部署大量液冷结构,成本优势显著。
同时,“太空数据中心”可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组装,且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普通玻璃光纤快35%,部署速度、延迟、架构灵活性远超同类地面数据中心。
太空算力未来应用何在?
“太空数据中心”的构建,能让单颗卫星发挥出更大价值,由单星服务的“功能机”向网络服务的“智能机”升级。应用到地球,可以支持环境监测、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;应用到太空,则可以让科学探索拥有太空智能中枢,改变科学研究范式,支持人类更快更深入地探索未知。
以应急响应与环境监测领域为例,太空算力将响应速度从“小时级”压缩至“秒级”。传统森林火灾监测需数小时完成数据传输与分析,而搭载 AI 算力的卫星可在轨实时识别火情,快速生成救援路线,为防灾减灾争取关键时间。
未来,随着卫星星座规模的扩大,“太空数据中心” 的服务能力还将进一步升级,将为低空经济、数字孪生、深空探测等领域提供低时延、广覆盖的算力支撑。
当然网上配资股票网,一切只是刚刚开始,太空计算还面临多重考验。技术考验方面,太空辐射、温差等严苛条件对星载计算设备等硬件的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,星间通信的高带宽和低延迟也需要先进技术支持。但随着技术不断迭代,这场苍穹之上的算力革命或许将彻底重塑全球算力格局,切实赋能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翀)
发布于:北京市京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